时响起一片惊叹声,有人甚至站了起来,伸长脖子想看个清楚。
三月的四九城,风沙漫天。研究中心的三号楼里,来自上沪元件五厂的技术团队正在调试新到的光刻机。无尘室里,年轻的工程师小王透过显微镜观察着硅晶圆,他的白大褂后背已经湿透了一大片。
"又失败了..."小王沮丧地摘下口罩,脸上勒出了两道红印。晶圆上的电路线条出现了细微的断裂,像是一条被截断的小溪。组长老李拍了拍他的肩膀,手套上的防静电材料发出"沙沙"的响声:"别灰心,陈主任说过,这玩意儿比绣花还精细。"
就在这时,陈樾推门走了进来,无尘室的门发出"哧"的充气声。他没有说话,只是凑到显微镜前看了看,然后拿起一支笔在记事本上画了几道:"试试把曝光时间缩短0.5秒,同时把显影液温度提高2度。"他的笔迹工整得像印刷体一样,每个数字都清晰可辨。
三天后,当第一块合格的军用级集成电路下线时,整个车间的工人都围了过来。那块小小的芯片被装在防静电盒子里,像宝贝一样在众人手中传递。质检员小张用放大镜检查时,手抖得差点把芯片掉在地上,幸好被旁边的老师傅一把接住。
"小心点!这玩意儿可比金子还贵!"老师傅的胡子一翘一翘的,他粗糙的手指与精密的芯片形成鲜明对比。窗外,一棵老槐树的新芽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这项突破鼓掌。
五月的某个深夜,研究中心的灯光依然亮如白昼。陈樾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图纸,有的已经泛黄卷边,有的还散发着新鲜的油墨味。来自海军装备部的刘参谋正在焦急地踱步,他的皮鞋在地板上敲出急促的节奏。
"陈主任,'长春号'驱逐舰的雷达系统又趴窝了,那些电子管在海上高湿环境下根本撑不过一个月。"刘参谋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军装领口已经被汗水浸透。窗外一道闪电划过,紧接着是一声震耳欲聋的雷声,震得窗户嗡嗡作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