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的物理精度或许不够,但我们可以用软件来补偿。”杜宇泽的语速不疾不徐,“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还有高阶卡尔曼滤波算法,可以把误差修正到可用范围。至于飞行状态,我们不需要一步就到失速边界。可以从最安全的包线开始,逐步扩展。每一次飞行,都能为下一次飞行提供更精确的模型。”
“算法?你说的这些算法,哪本教科书上有?谁验证过?”老李追问,他的脸涨得通红。
“没有教科书,我们自己写。没有验证,我们自己去验。”
“拿什么验?拿01号原型机去验?”老李的声音都在发颤,“小杜,那上面坐的是人!是活生生的人!”
“我没说现在就上人。”杜宇泽转向沈青云,“我们那套无人机飞控,不是还在吗?”
沈青云心里一动。他明白了杜宇泽的思路。先用无人机平台验证算法和测试流程的安全性。
“无人机和JY1的气动外形、重量、惯量天差地别,数据有什么参考价值?”王副厂长立刻反驳。
“验证算法,不是验证气动。”杜宇泽回答,“我要证明的是,‘飞行风洞’这个方法本身是可行的。只要方法可行,把模型换成JY1,只是参数问题。”
“参数问题?”王副厂长冷笑,“飞机设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到你这就成了参数问题?杜宇泽,我发现你越来越狂妄了。你是不是觉得,解决了几个技术难题,就可以无视所有工程规律和安全准则?”
“我尊从规律,但不是它的奴隶。”杜宇泽迎着王副厂长的逼视,“厂长,我们来算一笔账。排队等风洞,项目停滞一到两年,我们的轻型机项目直接胎死腹中,JY1的改进也跟不上。两年后,就算我们拿到了数据,也已经落后了。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