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大地,暗流汹涌,终于汇聚成滔天巨浪。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勃海太守袁绍,这位四世三公的贵胄,凭借其煊赫门第与诛宦时积攒的声望,率先登高一呼!
檄文如雪片般飞向四方州郡:“贼臣董卓,承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檄文慷慨激昂,字字泣血,点燃了天下或忠义或野心之火。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乃至奋武将军曹操、北平太守公孙瓒等十数路诸侯。
或为汉室,或为私利,纷纷起兵响应,旌旗蔽日,号称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汇聚于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坛盟誓,共讨国贼董卓!
一时间,酸枣大营,冠盖云集,甲胄如林,人喧马嘶,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前的亢奋与野心交织的复杂气息。各路诸侯,各怀心思,却又在“讨董”的大旗下,暂时维系着脆弱的同盟。
长安,司隶校尉府。
去年董卓为拉拢氏族宗亲,大肆封官,已经借“剿逆”之名实际掌控三辅地区的刘珩也被封为司隶校尉,将治所移到了长安城。
对此,京兆尹盖勋并于异议,在去年徐晃军队进入长安一带后。盖勋便因自己兵弱,且对刘珩在左冯翊的作为颇为认同。于是在儿子盖顺和韦端的劝说下暗中面见刘珩,并对刘珩意图掌控三辅的想法表示认可。
而后二人达成共识,盖勋上书退隐,而刘珩则上书奏请朝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