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李艺书惊讶的看了大刘一眼,接过文件翻了起来,看了几眼,便猛地抬头:“刘总,这些都是真的?”
“是真的!”
边上的大刘点点头,笑道:“没想到金镛聪明一辈子,最后反倒选了个无能之辈来继承《明报》!”
自从1989年5月20号,在《明报》创刊30年的茶话会上,金镛突然宣布辞去社长一职,只保留了明报董事局主席职位,同时还表示自己有了淡出江湖的退休打算。
而当时《明报》的市值约在10亿、盈利约1亿港元的大型报业集团。
金镛要退休了,他儿子跟他又不合,对报业感兴趣的各大富豪们,纷纷出手。
一时引来10多个财团上门洽谈收购金庸所持的股权。
先后有收购专家梁伯韬与出版奇人郑经翰合组的收购拍档、英国报业大亨麦士维、香江首席财阀李黄瓜、香江首席洋行怡和集团、以及澳籍传媒大王《南华早报》大股东梅铎,另还有日本德间书局老板及其顾问于品海。
但最后,没有一家财团谈妥。
金镛之意,并不在于《明报》售价多少,而是未来的继承人能否将《明报》精神发扬光大。
他自己也曾经在明报集团内部物色合适人选,但一直举棋不定。
这时有一个年轻人引起了金镛的关注,这个人就是如今成为《明报》新老板的于品海。
根据大刘调查到的资料,跟搜集到的一些前几年的报纸来看,于品海真的是一个“老年人最佳陪伴员”。
从1989年开始,他几乎每天都去金镛家,了很多时间陪金大侠看戏、食大闸蟹,又不时大谈办报理想。
因为很早就跟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