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陋的居住方式。
五零年代,建设兵团进驻疆域屯垦戍边,本着不与民争地、争利的原则,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天山南北兴建了一大批团场。
很多企业和新城镇就是在这些地方的基础上诞生的。
他们所居住的地窝子也成了当年艰苦创业的标志。
地窝子的挖制方法比较简单,就是从地上向下挖一个深两米左右,长六米左右、宽四米的土坑,上面用粗树干做檩条,用细树枝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芦苇,撒上一层麦草,盖上一些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最后从坑边挖出条斜波伸到地面作为进出的通道,就算大功告成。
不过,淘金队伍所需的地窝子,只是住上小半年的临时住所,并不需要像长期住房那样,要装门、抹泥浆、夯土墙。
像这样弄的,在现在这年头,大概也就只有牧民会这么做。
牧民游牧转场,南北反复穿梭上千里,逐水而牧,逐水而居。
阿勒泰的冬天漫长寒冷,暴雪狂风肆虐,在炎热的夏牧场还能住在毡房里,可到了冬季,就只能住在地窝子。
也正是因此,在冬牧场上,能看到不少每年冬季使用的,修筑得比较好的地窝子。
能容纳十人居住的地窝子,面积太小不行,这也就注定,所需要挖掘的土方量不少。
等到工具楔上木把,十人齐上阵,或是铲土,或是挖掘。
在这流金淌银的河边,一个个精神亢奋,想不卖力都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