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渐起的撤军之声,他向全军分析形势指出,若现阶段唐军撤出战斗,则前人数征高句丽的努力将彻底白费。因为唐军一走,“百济余烬,不日更兴”,届时再想平百济、灭高句丽,可就难了。
平定百济、征伐高句丽是唐朝多年来坚持的军事方针,刘仁轨不想做历史的罪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坚守百济以待时机。
刘仁轨等待的“时机”,很快就自动送上门了。
眼见刘仁轨、刘仁愿的部队孤立无援,扶余丰璋及其手下鬼室福信、道琛等人决定再搞事情。由于先前吃过亏,他们这次不敢贸然出兵。扶余丰璋派使者到唐军中传话,声称以唐军现有的兵力,根本打不过倭国,还不如早早撤军西归,只要唐军回去,他们愿意敲锣打鼓、十里红毯相送。
这些话明显是为了气刘仁轨的,可刘仁轨见了使者后根本不生气,只说考虑考虑。
使者满意而回,刘仁轨的计划由此摆上台面。
趁着扶余丰璋、鬼室福信等人不备,刘仁轨当晚就带人偷袭了他们的营帐,逼得这位百济王子带着部属一口气跑出了两百里开外。之后唐军一路火花闪电,不仅打得百济残余势力抱头鼠窜,更是一举攻克了百济与新罗间的军事重镇真岘城(今韩国广域市西南),“遂通新罗运粮之路”。
收到捷报的唐高宗乐坏了。龙朔三年(663),鉴于唐军留守形势一片大好,唐高宗同意了刘仁轨的请求,让唐将孙仁师再率7000将士,分乘170艘舰船,进抵熊津增援刘仁轨。
刘仁轨料定,扶余丰璋打不过唐军,必然会向倭国求助,而倭国要与唐军交战,则必然会派出舰船与唐军在海上一决生死。这正是孙仁师率水军增援熊津的意义。
战局的发展,一如刘仁轨所料。扶余丰璋被唐军打怕后,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