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气候环境下发起各类突袭攻击。
而天智天皇手里的这支水师部队,其主力由当时倭国地方豪强武装临时拼凑而成。即便设有前、中、后三军,但全军上下没有垂直的指挥系统,作战时只能一窝蜂乱冲,根本无法对唐军造成致命威胁。
刘仁轨正是利用了敌军的这一弱点,以行动不便的楼船为中心,在白江口水流缓慢处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压制倭国的水师冲锋。然后再利用机动性能优越的走舸、海鹘等,对倭国水师进行左右包抄,各个击破。另外开战前唐军还根据当时的洋流、风向、降雨量等作出预判,提前准备各种火箭、火药、火球等,只等倭军靠近时就发射。
于是刹那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刘仁轨与倭军前后鏖战四场,唐朝水师大获全胜。
倭国战败后,百济复国无望,残余势力很快土崩瓦解。而天智天皇经此一役,也不敢再抱有他是“日出处天子”的想法,而是派遣唐使赴唐朝学习先进文明,奉唐为正朔。
至于高句丽,在失去盟友百济的情况下,又坚守了六年,直到总章元年(668)才亡于唐罗联军的进攻,结束了七百多年的国运。从此朝鲜半岛进入新罗统一时代。
刘仁轨收复了百济故地后,并没有立即撤军西还。他始终没有忘记灭百济是为了更好地击败高句丽,缓解唐朝东境的边防压力。
自唐军重驻熊津起,刘仁轨便开始登记户籍,设置官署属吏,开辟道路,建设村庄,修复堤坝塘堰,救济贫困人家,鼓励农业生产,筹谋平定高句丽。
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留在熊津都督府善后数年之后,他又获得了从平高句丽的机会。直到总章三年(670)正月,年逾古稀的刘仁轨才获得朝廷特许回国述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