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有利的,是这些人一般不会与他争夺相位。
唐玄宗同意李林甫这一主张,提拔了高仙芝、哥舒翰等威震边关的蕃将,也为安史之乱的爆发留下深深的隐患——借此政策上位的,就有野心勃勃的安禄山与史思明。
安禄山本是营州夷种,本姓康氏,初名阿落山,因其母再适安氏,遂冒姓安,改名禄山。
据荣新江教授考证,安禄山的父亲很可能是粟特人,粟特人以经商为业,足迹遍布东西方,与各族人多有交往。安禄山也有类似天赋,史载,他精通九种蕃语,从小就擅长与人打交道,因此做了诸蕃互市牙郎,在边地市场做中介谋生。
战争,给了这个胡人野蛮生长的土壤。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偷羊被抓住,张守珪准备乱棍打死他;安禄山高声叫道:“大人难道不想消灭蕃族吗?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白白胖胖,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张守珪老是嫌安禄山过于肥胖,安禄山就不敢多吃食物。安禄山以骁勇出名,张守珪把他收为义子,出入随侍。
一日张守珪洗足,安禄山侍侧。见张守珪左脚底有黑痣五个,便注视而笑。张守珪道:“我这五枚黑痣,识者以为贵相,你笑什么?”安禄山道:“儿乃贱人,不料两脚底却有黑痣七枚,今见恩相脚下也有黑痣,所以窃笑。”张守珪闻言令他脱足来看,果见他两脚底俱有七痣,状如七星,比自己脚上的更黑更大,因此愈加亲爱。让他当了“捉生将”——一种专门抓获俘虏的低级军官。
于是安禄山经常带三五骑出去,俘虏数十契丹人而归,靠军功不断升官。张守珪对其大加赞赏,并收他为养子。
在此期间,安禄山认识了史思明。
除了体重不一样,史思明就像是另一个安禄山。他与安禄山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