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宝六载(747年),来自高句丽的唐朝名将高仙芝,率唐军攻打曾受吐蕃控制的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迫使其国王归降,由此打通了唐朝前往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的道路,他因此次战功升任安西节度使,也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推向了顶峰。
唐王朝在西域的扩张,惊动了中亚河中地区各国,尤其是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西进至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采取的残暴政策,造成反唐情绪在中亚蔓延。
《资治通鉴》记载,高仙芝攻打石国,“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高仙芝在石国劫掠一番后,又将石国国王献于朝廷斩首,吓得石国王子出逃,向中亚各国控诉高仙芝的暴行,引发了众怒。于是他们联合大食,与唐军在怛罗斯(在今哈萨克斯坦)展开一场大战。
诗人岑参一生两度赴西域,此时正在高仙芝幕府。出于某些原因,他并没有到前线参加怛罗斯之战,而是目送同僚刘单随高仙芝大军西征,并为他写下了送别诗:“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碛西行军,即高仙芝的安西行营。诗中的火山,就是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
怛罗斯之战中,高仙芝带兵数万孤军深入700里,与大食联军相持数日,但由于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临阵倒戈,高仙芝军阵脚大乱,最终还是败于大食联军。这是盛唐经营西域遭遇的一场惨败。后世史家认为,高仙芝“七万众尽没”,大败而归。
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并未让大唐元气大伤,仅仅两年后,高仙芝的好战友封常清升任安西节度使后,继续向西攻略,兵锋直指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
大唐西域,依旧坚挺。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