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一出,工坊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咨询和订单不再仅仅是普通消费者,更多的是博物馆文创部门、独立设计师工作室、高端民宿主理人,甚至还有两家美术馆询问展览合作的可能。
“青姐!又有一个大单!西湖边的一个茶舍要订一百个‘古方’茶席!”
周明捧着电话,兴奋地喊。
张磊则对着电脑屏幕发愁:“订单系统又爆了……得升级服务器了。”
柳青看着这突如其来的热潮,欣喜之余,也感到一丝不安。这一切来得太快,工坊的产能和人员能否跟上?品质能否保持?
---
这篇报道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想象中更远。
在日本京都,一位白发苍苍的工艺大师通过助手翻译了这篇文章,对“流光柳丝”技法表现出极大兴趣,叮嘱助手务必联系上这位中国的手艺人,探讨交流的可能。
而在上海某栋写字楼里,另一个男人也仔细读完了这篇报道。
他是某大型家居集团的产品总监,敏锐地从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他敲着桌子对下属说:“查清楚这个‘清河柳编’和‘流光柳丝’,看看有没有专利漏洞。如果能仿制或者把技术挖过来……”
---
夜晚,爷爷接到一个老友打来的电话。挂了电话后,他神色凝重地找到正在画新设计图的柳青。
“青丫头,你那个同学的新媳妇,家里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