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里“五凤朝阳”分成五组领着组员分类订单做的有条不紊。
她们手法娴熟,效率惊人,普通的龟背纹、水波纹,六角叠丝等已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年前开发的“四季平安筐”因为程序太复杂,员工掌握困难,被暂时搁浅。
周明和张磊凑在一起,对着电脑屏幕嘀嘀咕咕,试图让那个ERP系统更能理解手工制品的个性。
机器的嗡嗡声、柳条的沙沙声、偶尔的低声交谈,交织成一种稳定而富有生机的节奏。
柳青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转身走向后院,爷爷正在那里整理一捆刚运到的特殊柳条。
“来了?”
爷爷头也没抬,
“把这些按粗细、色泽、韧度分好。冬柳放左边,春柳放右边。”
这是柳青的新功课深度学习“节气柳”。不再是理论,而是实践。
分柳条是个极其枯燥且需要极大耐心的活儿。
看上去差不多的柳条,因砍伐季节、生长位置、储存时间不同,特性天差地别。
冬柳质地坚硬,纤维紧密,颜色偏深,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是做骨架的好材料,但不易弯曲。
春柳则柔韧异常,色泽浅黄,充满生机,适合做精细的编织,但强度稍逊。
“手感,靠的是手感。”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