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他们拿出了一份让柳青都惊讶的《材料环境适应性测试草案》。
草案内容很专业。
首先是高湿测试,将完成的作品放入密闭空间,用加湿器连续喷洒12小时,模拟南方梅雨季。
然后是干冷测试。置于取暖器旁或室外严寒处,烘烤或者冷冻12小时,模拟北方冬季室内外温差。
然后温变循环。
在上述两种环境中交替放置,加速测试材料稳定性。
张磊解释,“虽然做不到专业实验室那么精确,但至少能提前发现大部分潜在问题。”
王婶则带领女工们开始进行工艺流程标准化,王婶自己是不知道这个名词的。
她们将龟背纹、六角叠丝,水波纹等的编织过程,分解成一步步的可操作步骤,并明确标出哪个环节容易出什么问题。
这和质量管理理论差不多。
比如,第三个步骤,纬线穿压后,需用手指触摸确认无凸起;第七步骤,收口前,需检查框架四角是否垂直。
她还制定了工位自检制度。
每个做完自己工序的人,要签个名字,下一道工序的人负责检查上一道的质量。虽然麻烦了点,但大大减少了返工率。
最让人叫绝的是爷爷的土法实验室。
他在后院角落用旧木板、塑料布、一个旧加湿器、一个铁皮炭盆和一台破风扇,搭了个看起来颇为滑稽的测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