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这些教本里,有近一半的书斐玉听都没听过,什么《四书章句集注》《书集传》《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等,甚至连某些着书人的名号他都闻所未闻。
\n
野生野长,没有见识过何谓科举取士的斐玉愣愣地拿起这本《书集传》翻开,读了着书的蔡沉滔滔数百字的序,看他有言云:
\n
“《书》岂易言哉!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载此书,而浅见薄识,岂足以尽发蕴奥?”
\n
才明白过来这本书原是为了诠释《尚书》的,也可说是这个宋人“求圣贤之心”,论证“文以时异,治以道同”的着作。
\n
斐玉又拿起《伊川易传》,粗略看完易传序,才知道这本是北宋理学家程颐为《周易》做的注。
\n
又翻开《春秋集注》《左氏》《公羊传》《谷梁传》《本义》等书。
\n
这些通通都是后代理学家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做的注文和疏解。
\n
从而诠释先秦儒学经典,抒发着作人自己的道学理论。
\n
放下书,斐玉眨了眨眼睛。
\n
当初他弄武习文,习的可不是这些呀……
\n
实际上,对于一个朝廷来说,它继承的是前两百年的文化传统,风俗人情,维护的是后两百年的王位皇权,统治地位,它需要什么样的人,往往就决定了百姓间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
\n
斐玉前世没有科举一说,掌权天下的人不需要从庶族取士,有权有钱的士族也无须通过进学读书才能入仕。
\n
文人间追捧的是雅集清谈,名士风范,百家争鸣,超然绝俗,这么一来,自然不会有什么义理成风,规矩长存。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