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呢?
\n
诗中景色写的是水路所见与流觞之乐,定是这孩子亲眼所见,既不可能是代笔,也不可能提前准备。
\n
如此之才,可谓一鸣惊人。
\n
“山长,您对我们说的可是实话?”那位身宽体胖的王教谕忍不住倾身向穆寻问:“这孩子果真刚刚启蒙?”
\n
另外一个唇方口正,额阔顶平,四十岁出头的教谕也连连摇头,叹道:“果真如此的话,当真是年少天才了。”
\n
穆寻也是不敢相信,他看着斐玉笑道:“你这孩子,难不成在老师面前也藏了私?”
\n
斐玉听了,一时头脑发麻,顿时后悔起来。
\n
因为世俗不同的缘故,前世斐玉没有研究经纶,科举苦读的经历,但在诗词曲赋一道上却下过狠功夫,在文采、学识、历练都不缺的情况下,写一首小诗对他来说是信手沾来。
\n
故而,无论是冯演也好,章频也罢,他们这种小小的挑衅,斐玉都是不怯的。
\n
可他却忘了一点,现在自己的年龄,自己的经历,难以支撑起这样的慧才,便是含糊的以“神童”做缘由,只怕会给未来的自己引来无数的麻烦。
\n
比如这首诗,他自忖只是中下之作,没想到竟然会让大家这么惊愕。
\n
意识到不妥的斐玉急中生智,笑着回答道:
\n
“哪里是藏私,几年前我看《诗三百》,师傅随口一句‘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被我记下,才知道诗词是要常常咏诵的,久而久之也混混沌沌地明白了一二。”
\n
“说起来老师您可别笑话我,我从淮扬到姑苏,一路上这么久,苦思冥想才得了这两句,没想到今日受到大家的引导而茅塞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