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过有就不错了,谢雨青和张迁一起尝试,最终觉得将这一批橡胶全都做成鞋底。
鞋底实用,想来也好卖出去。
不过因为众人的鞋码都不一样,要把橡胶制成鞋底那必然要制作多个尺码。
但这批橡胶比较少,要是把所有尺码的鞋底都给做出来,那不同尺码的鞋底分批次产出来,每个尺码都很少了。
谢雨青就做主,不做小孩儿尺码的鞋底,最大尺码的鞋底也先做到张迁的脚码,这样就要方便很多。
据谢雨青观察,张迁的脚码应该是他见过最大的了,张江的脚码和张迁差不多。
缩小脚码的范围,那这样成本也会下降不少。再说了,头次先把尺码给定下来,往后橡胶稳定生产了,也好按照这个规定来。
不过谢雨青还是让厂子里的人将鞋码给稍微做大一些。
这时候人们的动人能力很强,若是拿到手的橡胶鞋底大了,可以按照自己的尺码,在橡胶鞋底上裁出自己尺码鞋底来。剩余的那些边角料,拼拼凑凑,攒一攒也可以再缝一个鞋底出来。只不过这用边角料缝出来的鞋底走起路来就没完整裁下来的橡胶鞋底防水。
鞋底买大了好办,修剪一下便是,买小了那才叫没办法。
第一批橡胶鞋底,卖出去的只占一半,因为橡胶实在太少。而好东西自然要先紧着自己人先用。
谢雨青给家里人各留下五双橡胶鞋底,又给芳哥儿、外公他们送了几双橡胶鞋底去,还有些橡胶鞋底,谢雨青打算给铺子里的伙计一人发两双,他们也辛苦了。这橡胶鞋底也算年终奖之一。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