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演员、导演、摄影灯光、服化道、拍摄场地以及后期各个部门,都是邵氏的。
他们每个月都是拿工资的而不是拿片酬,所以邵氏製作一部电影成本极低。
邵氏又有自己的院线,他们可以流水线般出產电影,然后快速上映。
票房或许不高,但是却还有得赚,数量一累积起来,邵氏的利润同样非常可观。
但是进入七十年代,观眾对於电影的要求开始变高。
再加上先后有李小龙和许关文的电影提高了观眾的口味,邵氏那种流水线出来的电影,渐渐越发没有市场。
当初李小龙从好莱坞回到香江,最先是想和邵氏合作。
后来因为邵氏將所有人当工具、零件的制度,把李小龙推给了嘉禾。
许关文也是邵氏出身,最后也转投嘉禾。
现在又再次错失程龙,邵氏註定会走向衰落。
其实邵大亨更清楚邵氏的积重难返,不然也不会將重心转移到无线电视台。
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就连他也无法让邵氏重新焕发活力。
他不是没有尝试去改变,近些年在嘉禾的刺激下,邵氏不仅加大电影投资,还积极投资好莱坞。
但是效果並不好,尤其是今年上映的《星际钝胎》,这部模仿《星球大战》的科幻巨製巨扑,让他彻底有些心灰意冷。
《星际钝胎》投资三百万美元,票房不足三十万港幣,上映三天就惨澹下画。
今年下半年开始,邵大亨明显將大部分精力放到了无线这边。
现在的邵氏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几乎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