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会让出一射之地。
\n
周老先生肯拖着病体为他们学校扬名募款,哪怕只是空摆了一个席面,他们也必要认认真真,竭尽全力将这场戏唱全唱好。
\n
别看海城天天灯红酒绿,电影院戏园子出了新戏就满座,但论及书画义卖……也就是周先生连同几位都在海城的书画大家联名,才能有名流愿意捧场。
\n
海城的底蕴差了一些是其一,再者,乱世黄金,盛世古董。战乱时代,人们手上有些钱,都去储存黄金白银这些硬通货去,谁会去买不好存放,不好收拾,更不好变现的书画?
\n
包括春妮自己,手里有闲钱,也绝对会先藏黄金。
\n
前几年,华国一名经史大家在海城病逝,他的家人欲将其手书作价卖出好还债,一共二十六本的手稿也才卖了五百块钱。这位经史大家即使在春妮的年代,也是如雷贯耳,语文课绕不过去的一位大学问家,然而其一生心血的书稿卖得的价钱却只有区区五百块,搁在车行,连个车轮子都买不到。
\n
故而虽有周景山等几位大家的名头,春妮等人心里对这场义卖会最终筹得的善款并不如何乐观,但这是老人家对学校的心意,这次义卖的场子也是主人家免费借给他们使用。看在这些善心人士的份上。她按照计划,将该请来的人都请了过来。
\n
江致清,符律师,纳尔逊,付鸿民,还有周景山,钱松龄等国学大家……几位学校创始人离开后,不知不觉,学校凭借自己的努力,也积攒了这么多人脉。
\n
随着来宾们一个个进门落座,义卖会终于进入了正题。
\n
第124章 124 遗漏
\n
抗战以来, 海城教育界数度遭遇倭国人打压拉拢,为了早日施行奴化教育,但凡有些名望的学问家教育家, 无人不被76号那几条恶犬骚扰过。除非实在被家室拖累走不了, 大部分如张常几位先生那样,早早就悄悄撤到了外地。而教育界跟文化界一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