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截,层层加价之后,流散到双城来,普通人哪里喝得起。也只有政府采购,分到教育部一点茶叶梗,大家能勉强蹭一蹭光。
\n
正因为穷,该有的孝敬更少不了。你上面又没有人,人家随随便便拿个“不合程序”的理由卡你十天半个月,难不难受?不过现在政府鼓励办教育,大家也不敢做得太过,给点茶水费,意思意思便是。
\n
春妮他们是正儿八经地在摸底,也是正儿八经地准备办分校。
\n
几个人白天找几个在码头边等活干的棒棒满城乱转,寻找合适的地点为学校选址。晚上由黎先生领着,今天拜访这个处长,明天给那个次长递片子,一周下来,将这破落衙门里的人头都混了个脸熟。
\n
跟教育局相比,教育部稍微光鲜一点,但也是半斤八两。教育部食堂包饭,白菜炒豆腐,豆腐拌豆酱,这就是普通科员的饭菜,不过好歹有白米吃,这点已强甚双城九成以上的人。
\n
当年开战前后,双城学校迎来一拨迁校办校的风潮,时隔三年多,这股风潮早就刮尽,教育活动进入正轨,每年拨款恒定而永久地……少。
\n
好容易遇到一个又来迁校的,哪怕没听过名头,春妮他们也得到了教育部上下周到热情的招待。
\n
政府每年拨款有限,他们想多点收入,自然要欢迎各方人士落地办校。从学校动迁,到交通费用,再到选址落地,需要的资金可不少,必然要向上面申请拨款支持。拨款就像汽车的润滑剂一般,有了它,才能让这些腹中寡淡,脸颊凹陷的基层科员们开始丝滑般运动。
\n
哪怕没有拨款,他们能千里迢迢到这里办校,肯定有另外的经费来源,这也是额外之喜啊。
\n
海城跟双城隔山隔水,两边交通早就断绝,电话也不通。春妮仗着两边信息不通,张口就来:“租界租金一涨再涨,巡捕杂捐,救火费逼得人喘不过气。我们原先负责筹款的几位先生也不在海城,学校实在办不下去,只能谋求搬迁。只是动员需要时间,我作为先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