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和间接瞄准的远程炮火普及后,进攻方要想投射那么多火力,其实已经没必要集结那么多人在一个点。少量的人,就完全可以引导大量的火力投送。
而进攻时集中的人越少,目标就越小。被防守方的炮火和机枪密集覆盖时,损失也越少。
所以人类战争史有一个总趋势是不言自明的:军事科技越先进、前线单位长度的防线上,攻守双方需要填线的士兵就越少,留给后方预备队和防线的人力会越多。
要等前线填线或火力侦察的士兵伤亡后,才从后方防线补充预备队顶上去。否则同时在前沿堆人太多,就只是白白送人头。”
鲁普雷希特公爵和希佩尔少将听了这番话后,全都不由陷入了深思。
鲁路修说的这番道理,公爵殿下作为上将、指挥着一个集团军,他当然也都有类似的朴素认知。他只是还没从兵法层面的高度总结过这些理论。
毕竟世界大战才开打四个多月,很多朦朦胧胧的东西还没形成理论体系。
而鲁路修居然帮他提纲挈领地总结出来了,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但逻辑却说得更为清晰。
公爵沉思了一会儿之后,简直是越想越惊喜,就像是闭关冥思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公爵琢磨明白后,也忍不住喃喃自语:
“……原来历史的必然趋势就是这样的么?科技越进步,投放火力所需的人力就越少,步枪时代集结一千杆枪的火力,就需要一千个步兵,到了机枪时代就可以用二十个机枪手去替代这一千名步兵。
这样原本需要让一千名士兵处在进攻状态、现在就可以同时只让20名士兵处在进攻状态,剩下980人还可以继续作为预备队以防御姿态存在,也就不容易被机枪扫射和炮火覆盖大量杀伤。只等前面的20人有伤亡后,再从预备队里补人上去……我对这个理想模型的理解对么?”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