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在校的具有文艺细胞的老师进行指导。这些人平时在学校学习,利用每天空闲的时候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不过,如果说节目很有水准的话,那是有些恭维了,几个千篇一律的公式化节目,只是让窒息的日子增添一些笑料而已,绝无艺术可言。
如果谁进了宣传队,那就意味着此人有文艺细胞,而且根正苗红,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如果干好了,说不定可以推荐参军入伍,也可以推荐到各厂矿、企业工作,说不定离吃皇粮的日子不远了。所以,一时间能否入宣传队,标志着能不能进步,今后有无发展潜力,是不是妥妥的潜力股。每当有人能进宣传队,平时演出时脸上、嘴上涂上红红的东西,煞是好看,如众星捧月一般,那个骄傲得让人目空一切,一时间能否参加宣传队就成了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
宣传队平时参加文化学习,定时或不定时组织文艺排练,有打鼓队、秧歌队等。说是文艺宣传队,由于文化知识及人才所限,节目极其粗糙。然而,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很多年轻人心潮澎湃、激情似火。
记得余家祠堂,那里曾是整个大队文化娱乐中心,说是文化娱乐中心,其实什么也没有。这里没有电影院,也没有固定的舞台装饰,没有吃喝拉撒的地方,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厕所也没有,更别说什么酒吧、咖啡馆之类的地方。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说它是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偶尔县里组织来放放电影,或者大队及学校宣传队组织文艺演出,村民们偶尔来凑热闹而已。
因为余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在源村的中间所在,上、下村去那里比较容易接受。所以,一旦有娱乐活动,比如有电影放映或者文艺演出的话,非在余家祠堂莫属。当时余家祠堂外面有一个球场,说是球场,它仅有两个破烂不堪的篮球架,风一吹摇摇晃晃的。还有那个地坪也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应当是年久失修所致。
还有,祠堂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是附近的余村村民老人过世后,家里人在这里办酒招待客人,办丧事的一个地方。多年后,余村每户集资一定的资金,从余家出来的在外工作的人每人一千元以上。然后,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