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尽管我们之间差距不小,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我心目中高大的形象。这个勤于思考又特别上进的同学,他一直是我前进路上的楷模,我以他为荣,并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也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优秀生,并朝着既定的目标不停地努力,意图缩小我们之间的差异。当然,我也有我的优势,因为父亲是第一届兴中师范生,在那个知识相当贫乏的时代,这中专生就是知识分子,吃国家粮的干部。所以,我有自己的优越感,那就是父亲在哪里教书,我都能跟随着父亲的脚步。借助父辈的光芒,能每天与老师们打成一片,跟着他们一起生活,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孤傲、自立和无私。每天能耳濡目染他们的一言一行,感受到生活多么不易我们也要冒雨前行。老师们用自己的过往经历,教诲我做一个自立自强、敢于追求的新少年。
每周到了星期五下午准点回到源村的家,吃了晚饭之后有时告诉父母在阿贞家住而不回家,或者次日相约出去做些家务。不过他家劳力多,上面还有姐姐照顾,他父亲很有经营头脑,还经营磨豆腐的业务,每天靠卖豆腐有些微薄的一些收入,不过这在当时的农村,也算一个大户人家了。他们一家的整体生活水平,因为他父亲有一门小手艺,生活就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上初中的时候,他只顾认真一门心思搞好学业,学业着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得益他学医的姐姐盯得他很紧,逼着他进步,加之其天资聪慧,在赶考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在童年、少年和高中时代,我们交往比较密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境遇,共同的追求,使我们有兄弟一般的情怀与憧憬,那时的我们真有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味道。我们既是故交,穿着开裆裤子长大的兄弟,同时,我们有着相同的理想和追求,命中注定我们会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与奋斗。我与他同吃同住同打柴,注定有着不解之缘,这种兄弟情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买得来的。
后来,我们都进入S县高中就读,只不过他是一马平川,顺风顺水撷取了重点高中的果实。而我呢,初中毕业后又在桥头初中复读一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取这所重点高中。说是上了重点高中,只不过打了政策的擦边球,按照规定当时红乡、W镇所在地的学生只要上了高中的录取分数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