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凡夫的心跟弥陀的感应道交,重点不是在你是不是得到禅定,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你对阿弥陀佛的那个强烈皈依的心,这个才是重点。
善导大师提出了散心的感应,提出了持名念佛,使令念佛法门所加被的根机更加广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从唐朝以后,大家所采取的念佛法门,都是以善导大师的持名念佛、以散心感应的方法,来当做修学的宗旨。
到了宋朝以后,因为禅宗很多的大德转到净土,所以提倡禅净双修。特别到了明末的时候,禅净双修到了颠峰的时代。但是你看看禅净双修的内涵,也没有离开善导大师的持名念佛,没有离开善导大师一心归命的内涵。
善导大师提出了散心的感应,但是有一个最低的标准,他的最低标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主题──十念得生。他说:你要在散乱心跟弥陀感应,你在临终的时候,必须具足十念的相续。这个法门是来自于弥陀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善导大师等于是把第十八愿的思想,广泛的提出来,而整个净土宗的思想,就得到一个定位,就是往生的最低标准,就在临终的十念。
善导大师提出这个思想,也是有很多人产生质疑,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
甲八、十念得生疑
十念得生疑这个十念,是指临终的十念,这个地方是说,只要临终的十念,必定能够得生;只要临终十念,必定能够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人提出了疑问。我们先看疑问的内涵:
乙一、征问
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这个人提出质疑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