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那纹路与他在石碑残响中看到的“记忆场”波动,同根同源。
“它在借她的手,继续画我。”沈默的声音冰冷如铁,不带一丝感情。
那个东西,那个污染源,不仅存在于镜面反射中,它还能通过被污染者的精神,影响现实,甚至……创作。
这个发现让他不寒而栗。污染的深度,远超他的想象。
他立刻着手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他称之为“认知剥离实验”。
他通过加密语音,请求苏晚萤在完全不透露他近况的前提下,分别致电三位曾与他紧密共事的市局警员,请他们用几个关键词,描述“沈默探长的典型行为特征”。
他需要一个来自外界的、客观的“沈默”形象。
苏晚萤效率极高。
几个小时后,一份清单通过“记忆密钥”纸条送了进来。
清单上罗列着警员们对他的印象:逻辑链缜密、语速快、习惯用指节敲击桌面、分析时眼神会失焦、书写时字迹会微微右倾……
沈默坐在黑暗中,将这份“他人眼中的我”的清单,与自己近期的行为模式逐条比对。
他像一个最严苛的审计师,审查着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无意识的动作。
很快,他找到了三项致命的偏差。
第一,他近来思考时,会无意识地停顿在家中各个房间的门框边缘,仿佛正犹豫着要不要推开一扇看不见的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