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票子——他们造了个“规矩”,谁守规矩谁就能赚钱,谁破规矩谁就被赶走,简单得像码头的潮水,涨落分明。
码头上的风带着海腥味,混着玉米饼的香气。脚夫们歇脚时,会凑到公所前的布告栏看“船期表”,上面用彩笔标着哪艘船去波斯,哪艘船去爪哇,哪艘船载着玉米去南洋。没人觉得这“规矩”是束缚,反而像码头的栈桥,踩着它,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二)驿站的“信”
西域的敦煌驿站,驼队的铃铛声刚落,驿丞就捧着个木盒迎出来。盒子里是封“织锦信”,云锦上绣着:三匹骆驼、一串葡萄、半个月亮——意思是“三日后,波斯商队带葡萄来,需准备夜间卸货”。
“这信比快马还准。”驿丞笑着说,给波斯商队首领递上碗玉米粥,“上次你们说要换三十架水车,信刚到,格物学堂的工匠就带着图纸出发了,比朝廷的八百里加急还快。”
首领摸着织锦的纹路,想起自己第一次见这“无声信”时的疑惑。现在敦煌驿站的墙上,贴着张“绣样对照表”,连牧民都能看懂:玉米代表粮食,船代表运输,月亮代表夜间——这比文字方便,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大多不认字,却认得这些图案。
更让他安心的是驿站里的“电报机”。那是秦虎根据“电磁原理”造的铁家伙,用铜线连着下一个驿站,按动电键就能发出“滴滴”声,一套“莫尔斯电码”对应一个字,广州港的商情三天就能传到敦煌。
“昨天收到电报,”驿丞指着电报记录,“广州港的玉米价涨了半文,你们带的葡萄干能多换两匹丝绸——这叫‘信息同步’,秦将军说的,让买卖人心里有数。”
波斯商队的老掌柜突然叹道:“以前走丝路,靠的是运气,怕的是强盗,愁的是货卖不出去。现在有驿站传信,有水师护航,有公所断案,连换什么货、什么价都能提前知道——这哪是做生意,是走在铺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