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几天后,四人一起去了格物学堂。沈望正在给孩子们讲“全球通史”,讲到“花好月圆”的起源时,特意指向台下的四位老人:“就是他们,带着玉米种子,带着水车图纸,带着‘让日子变好’的念头,踏出了第一步。”
孩子们齐刷刷地鞠躬,喊着“先生好”。陈默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突然觉得,所谓“不朽”,从来不是自己活得多久,是把“念头”种在别人心里,让它发芽、生长,长成比自己更高的树。
他们还去了通商码头。王途正指挥工人给“无界号”装货,看到四人,赶紧迎上来:“陈先生,赵先生,苏先生,林先生,我们这次带了新培育的‘耐寒玉米’,能种在西伯利亚——您看,这圆又能大一圈了。”
林薇看着种子袋上的标签,突然想起第一次推广玉米时的忐忑。她对王途说:“记得带些退烧药,那边冷,别让船员冻着。”
赵磊去了户部,看着新的“全球贸易账册”,数字密密麻麻,却比当年的“盐税账”清晰百倍。他对年轻的账房说:“记着,账算得再清,也得让百姓认——他们觉得‘值’,这账才有意义。”
陈默最后去了城墙根。蒸汽火车正从远处驶来,车头的烟囱冒着白烟,像一条白色的带子,系着过去和未来。他想起自己说的“埋在城墙根”,更想起那个“穿越乎”的约定,突然觉得,不管是在哪个时空,他们要做的事其实都一样——让日子更热闹,让故事更长久。
暖阁的灯,当晚依旧亮着。四人坐在灯下,看着沈望送来的“全球寿命表”,最新数据是“平均六十七岁”。
“比咱们刚来时,多了快三十年呢。”苏晴轻声说。
“这三十年,值了。”陈默说。
是的,值了。从寒夜里的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