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如此。杨广死后,被迫依附宇文化及的隋之朝臣,其实不少,但苏威与他们相比,却有一个不同的地方,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系在被宇文化及免死之后,主动投靠,而非被迫无奈。他的这个举动,与他两朝重臣,世受隋之皇恩的身份极不相称,确乎是让人齿冷心寒。
屈突通听得高曦此话,不知是想到了什么,略露尴尬,迟疑了下,说道:“是,是。大王,高柱国说的是!苏威此举,确乎不忠不义,但臣之愚见,毕竟其名犹在,若能为大王所用,或可助力一臂。何妨暂受其降,观其后效,再作定夺?大王英明,当知用人之道,亦需权变。”
李善道想了想,笑道:“公所言,不无道理,此老成之谋也。宇文化及裹挟了很多隋之旧臣,苏威在其内,算是名望最重的一个了。我若受其降,给以礼敬,也许能帮我招揽来更多的宇文化及帐下的隋之旧臣。罢了,我便千金市马骨,从公之议,便受了他降,权当做个样子。”
看见了刚才屈突通的尴尬神色,李善道当然知道他是为何尴尬,有心想要抚慰他两句,说一下他与苏威还是不相同的,然帐中人多,这种话不好当众说,李善道就将先将此念按下,顺着话题,吩咐杜正伦、薛收等,说道;“给王轨、苏威的回书,就劳卿等为我代笔。”
薛收才华横溢,难的是还有军略之才,不愧是“河东三凤”之首,因尽管才投到李善道帐下未久,现已是深得李善道重用,被李善道辟为军中参军,参与机要。
便薛收与杜正伦恭谨领命。
当场,两人各将回书写毕。李善道阅之,俱是文采飞扬,措辞得体,既彰显李善道宽宏大量,又不失威严。李善道点头赞许,吩咐王宣德等落下他的大印,即择吏送出。
两封回信送走,又议了会儿军事,诸人辞拜而出。
李善道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