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报啊,他帮了孟千江一家,他自己就成功跳级了。这原本已经是意外之喜。却没有想到,真正的意外之喜竟落在这里——孟正和徐老师的相识能给贫穷偏远地方的基础教育带去新的生机。
\n
开局一个善举,然后不知不觉就走出了一个福泽众人的局面。
\n
这天晚上,孟正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好久,心里想着徐老师让他写的文章。第二天,他早早去了图书馆,就把腹中的草稿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在了纸上。
\n
他从龙山小学里走出来,因此全文只用龙山小学来举例。
\n
龙山小学缺什么?缺教育资金,缺教学设备。但这个和当地的经济条件有关,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除此以外,龙山小学还缺老师,现有的十几位老师的知识水平不够高、年龄也都偏大。老师是教育事业的领头羊,如果老师的观念比较传统,没有能力主动去了解新的知识,那教学质量肯定难以保证。
\n
孟正通过徐老师送的资料出的试卷之所以有用,是因为这份复习资料是从沈独清那里来的,里面不仅仅是题目,还有沈独清的任课老师的心血在里头。
\n
沈独清就读的小学叫双秀小学。
\n
所以,如果龙山小学和双秀小学顺利结对子,双秀小学的老师愿意把自己写的课程大纲和自己准备的关键性学习资料分享给龙山小学,那么龙山小学的教育资源将有很大的进步。
\n
与此同时,其实龙山小学和双秀小学之间是没有什么竞争关系的。因为小学和初中都是义务教育,龙山小学的学生直升龙山初中,双秀小学的学生直升雅和初中。既然没有竞争关系,这样的合作就可以是友好的、共赢的。
\n
龙山小学的学生可以因此打下更好的基础,而双秀小学可以收获好名声并且从从教育局那里得到一定的资源倾斜,比如说评选市最佳重点小学什么的。
\n
愿意分享资源的学校其实只需要有一所就够了,不需要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