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总管除了打仗打得不错,在治理民生方面,手段也颇为高超。
外貌上没有明显不同,文化上承袭有序。这神丘道治下的百姓,用不了一两代,就不会记得自己是扶余人、三韩人、百济人了,他们都会认为自己是周人。
那时,这片土地也就会被打下一个深深的烙印。即便未来出现什么波折,可大周后人的后人若是足够强盛,也能顺着这根“绳”牵出一堆故事,宣称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
薛贵此举,所谋不可谓不深,其志不可谓不宏,赵无咎都对其深感钦佩。
进了熊津北城,赵无咎从城里房屋和规划就不难看出,这座城池是一座近几年新建城市,规模比照的是大周府城。
虽然没有太多的民居,城里的房屋分布更像是一座大号的营盘。
但是,从其阡陌纵横的布局就不难看出,大总管薛贵在命人建这座城的时候,肯定借鉴了大周城池的里坊制度。
城里没有什么臭味,倾倒便溺和供给饮水的沟渠,全都挖得整整齐齐,互相绝不会交叉并行。
唯一和正常城池不一样的是,这座城里没有多少孩童。穿过城市的时候,偶尔才能看见一些妇人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聚在一起,她们一边在晒冬日里宝贵的暖阳,一边在聊天、拉家常。
还是那名旅帅向赵无咎解释:“托大总管的福,他老人家去岁向圣人请下了御诏。府兵兄弟在军中当兵满七年的,就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在神丘道娶亲生子。有不少老兵想媳妇都想疯了,去年得了这份恩典,今年家里就添了丁口。”
听了之后,赵无咎明白这恐怕也是薛贵的权宜之计,毕竟他带兵远征扶余好些年了。
其麾下兵士们最初的那股子锐气,几乎已经消耗一空,恐怕有不少人都充满了思乡之情。
如果不能让他们在此地娶上媳妇,这些兵恐怕也就不好带了。
可一旦有了媳妇和孩子,这些府兵未来的去留就成了问题:他们到底还跟不跟薛贵班师回朝,这就成了未知之数。
毕竟,大周的艨艟巨舰虽然多,但是也没有多到能够一次性将所有人拉回去的地步。就是这些府兵,也是从大周断断续续往返了七八趟,分了两年才全部渡海来到这片土地上的。
之后如果要是撤兵,贸然将这些兵士的妻小家眷留在这里,军心恐怕就会出一些问题。
就算能带着这些人走,可是海上的风浪从来不是闹着玩的。不说小概率会发生的海难,就是顺利返回大周,连续颠簸几日的路程也是对女人和小孩的一项重要考验。
“如果再拖个一两年,那时候大周的这支府兵还能撤走多少?”赵无咎估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