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俭忍不住走上前,轻轻抚摸着那些竹简,心中感慨万千。
他拿起来查看了一下,都是古文学派的流传出来的四书和五经。
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就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他点了点头,书馆中全部是古文学派的书是正常的。
现在朝堂之上,几乎全是今文学派的士子在为官。
而古文学派被打压的非常厉害。
所以,古文学派为了扩大影响,有教无类。
所以他们的书籍传播最广,顾衍作为一郡之守,能够弄到这些书籍也是正常。
除此之外。
还有九章算术、汉律等等竹简。
“这样的学堂,竟然免费向普通的孩童开放,简直难以想象!”张俭内心深处非常的感慨。
古人常说教化之功,可是谁又能做到这一点?
这朝野之中世家大族,豪门望户,谁不是藏着掖着,很多学问都是家传的,又或者非世家子弟,绝不私传。
顾衍看到张俭一脸心动的神情。
他连忙微笑着说道:“元杰公,我希望能为更多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
张俭转过头,看着顾衍,眼中满是赞赏:“亭侯此举,我自感不如,也罢,我也无处可去,就在这做个山长!”
顾衍心中大喜,连忙拱手行礼拜谢。
随着学堂山长张俭的到位,顾衍果断地下达了一个行政命令。
武州和定襄郡区域,所有的 7岁以上,14岁以下的孩童,都可以到武州学堂,免费入学,这里包吃包住。
这一命令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一时间,整个武州和定襄郡都震动了。
人们奔走相告,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这个惊人的消息。
甚至远在马邑县的人们,也纷纷打听这个消息,渴望着为自家的孩子寻得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武州城的一些屯田点。
“听说了吗?侯爷下令,孩子们可以免费入学堂读书啦!”一个老农兴奋地对旁边的打井的匠人说道。
“真有这等好事?那我得赶紧把我家小娃送去!”匠人放下手中的工具,脸上满是惊喜。
然而,由于并不是强制的,最后前来入学的七至十岁左右的孩童特别多。
十岁以上已经可以算半个劳力了,很多家庭舍不得这些劳力。
在一个小村庄里,一位农妇拉着十二岁儿子的手,犹豫地说道:“儿啊,咱家还指望着你帮忙干活呢,这学咱就不上了吧!”
孩子眼中满是渴望,但看着母亲为难的神情,只能默默地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