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十年前余心姚是国内第一文学评论家,十年后余心姚仍旧是,只不过他发言变少了。
但是《活着》的评价,余心姚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很高兴能够看到顾陆认真的撰写一部长篇严肃文学,他在人民文学上发布的短篇,能够展现他的文学功底。
顾陆这次用的笔锋是公正而善良的。……]
有时看文学评论家的评价,就真的很无助。不少人瞧见这一幕,很想按住余心姚的脑袋,让他好好看看书籍内容。
但余心姚觉得自己评价很合理。
公正好理解,因为文笔就很冷酷,没有刻意渲染悲剧场景。
如同大庆的死亡,没描写尸体是什么样子,只是写福贵背着大庆尸体,感受到大庆脸贴在自己脖子上是湿湿的。
仅此就能让读者联想,大庆被活活抽血抽死,是不是很疼啊,死前是不是害怕得哭了?还是想爸爸哭了……
难怪,很多作家追求冷酷的笔调,因为只有够冷酷,描述才够客观,才更能引起读者的联想。
[为何开篇要以收集乡间民歌的人,碰到福贵,并且听其讲述自身故事为伊始?
民歌是民间经过数十年上百年流传下来的号子小调,链接古今,借由这个视角,就展现出了福贵的身份“连接时代的工具人”。
所以福贵的命运一定是展现时代的工具,什么时代?内战、3反5反、大y进、文阁。
这些时代的共同点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