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的评价太长,吸引迟子建主要的是后面的评论。
[……
余心姚老师评价《活着》,作家给福贵留下了“活着”的意志,是最大的善良。我个人认为,表达出人类求生的意志的强烈,是顾陆激励迷茫毕业生的内核。
他在儿时就没吃没喝一个人生存,孩提在钢铁丛林中求生存,幸好他活下来了。
《活着》是顾陆的精神自传,《冰菓》是顾陆的理想自传。两者合起来,就可见顾陆的学生时代。
至于很多读者询问,为何要选择如此多故事背景,和顾陆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
那是依旧用看普通作家的框架来尝试理解顾陆,大家可以想想,这样的剧情故事,这背景是否为最合适的选择吗?
顾陆创作不会局限于自己的知识范围,从不管会不会,只考虑合不合适。所以他于今年上半年,参加了童教授的《伤痕文学史》的项目,学习并吸收了八九十年代的写作方法。
正是他这项文坛独树一帜的吸收力,让他十分擅长“命题作文”②。故此,顾陆得以在15岁创作出《不朽的逃亡者》,能在24岁续写托尔斯泰遗作,25岁在德出版的《与魔搏斗的人》两篇纳入德意志公版教材。
自此,顾陆也把命题作文,拔高到不属于它的高度。
(注释:①聊斋体系:对前期的顾陆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聊斋志异》,一寸法师、非人之恋等一系列短篇创意来自于此书。
②“命题作文”被给予一个主题,从而被动创作的模式。)]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