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议和。
金人和谈的条件,与昔日一般无二。
要大宋称臣,除却每年纳岁贡之外,还要割还六州之地于金,并且归还所有金人降卒。
而大抵是心中最后一点不甘,对于称臣,以及岁贡二字,赵昚不愿接受。
得知使者回报之后,他放言绝不再向金人称臣,若金人执意如此,便倾尽大宋之军再战。
宁亡国也再不称臣的话传入金人的耳中后,他们便重新拟定合约。
改称臣为叔侄之称,改朝贡的岁贡为岁币。
虽只改了个称呼,但对于赵昚而言,在符离之败后,这已经是他能做的全部。】
“大概这就是执念吧。”
赵匡胤已经记不得这是自己第多少次叹息了。
改称臣为叔侄之称,改岁贡为岁币,大抵这就是赵昚给自己最后的遮羞布了。
“应该还是有机会的,斩邵宏渊以定军心,同时亲临战局御驾亲征来鼓舞士气,兴许还能反攻。”
刘彻想了想道。
他虽不懂军事,却懂军心。
初战之时,李显忠能够连战连捷,乃至于即便金人援军赶到也依旧有一战之力,无一不在说明,宋军并未彻底的失败。
只要能够挽回军心,一切就都还有机会。
“别带入自己啊,汉武帝。”
李二无奈道。
“朝中掣肘众多,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王朝盛世跟颓势之间,天差地别,即便是皇帝,也同样身不由己。”
“更何况,就孝宗看到的战事而言,先胜而后败,金人大军赶到,宋军便溃不成军,他也同样没有绝对的把握,此时御驾亲征,岂不是再现靖康之耻?”
上帝视角看待这一战,自然觉得并未一败涂地。
可换做当时赵昚的视角来看,宋军一触即溃,再御驾亲征,岂不就是白白再多送个皇帝给金人?
这是一场收益与亏损不成正比的豪赌。
成了,也仅是反攻有望。
一旦败了,皇帝北狩,上面太上皇又是个标准的投降派。
大宋会沦落到怎样的境地,谁也不敢保证。
“或许孝宗有些地方也做的不足,但他已经尽自己最大所能,做到了所有自己能做的事。”
“此战之败,败在将领不和,败在邵宏渊,非孝宗之过。”
“且他也并未真的彻底放弃北伐,只是……”
【自隆兴和议之后,赵昚虽深受打击,却仍旧没有放弃北伐的雄心。
宋金之间恢复短暂的和平,他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裁撤庸碌官员,重视财政的同时,与民休养生息,积极赈济百姓。
在这段时间里,民生罕见的重新归于富庶,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