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工人。五哥去看校址了。”胤俄早上跟五哥一起来尚书房时听五哥说的,他俩一个要陪老祖宗,一个要陪太后,到现在都?没搬到阿哥所。
\n
“匠人不都?是由师父手把手教出?来的?还上什么学?”胤裪疑惑。
\n
“听五哥说,这个学校培养的匠人和传统匠人不一样。”胤俄道:“是读书识字的匠人。”
\n
“读书识字的人都?去考科举了,谁还学手艺啊。”胤禩摇头,感觉这学校没什么必要。
\n
胤祺刚和汗阿玛提起此事?时,康熙也觉得没什么必要。
\n
但胤祺拿造办处几?个学过《力学略书》的匠人和那些只知道按部就班做东西的匠人进行对比,康熙便?明白这其中?的区别了。
\n
稍微有一点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的人思维更活跃,更容易发明出?新东西。
\n
就拿前两?天女学那边有个学生发明的手摇缝纫机来说,要是没有力学基础,很?难想到。
\n
关于?这件事?,胤祺也是和有办学经验的大姐、二姐商量过,又认认真真写了奏折呈给康熙。
\n
学生不拘满汉,八岁以?上即可,学费比各地的一些私塾便?宜多了。还包住宿,唯一要求是毕业要服从朝廷分配干满三年?。
\n
学造船的就去造船厂,学制造武器的就去武备院,学烧制玻璃、瓷器的就去官窑或者玻璃厂。
\n
这对一些家境不那么富裕的人家是很?大的诱惑,学制两?到三年?不等,但毕业就有差事?,干得好了能继续留下?做主事?,干得不好,至少解决了六年?的温饱。
\n
当然,考核也是很?严格的,朝廷的饭没那么容易吃。从报名到毕业再到之后当差,每年?都?要考核。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