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可不比村里,有田有地吃喝不愁,在镇上柴火都得花钱买,要没点真本事待不下去。”
朱氏最得意的事就是她在镇上住,她天天打交道的可都是镇上的人,那些人家里都有个来钱的营生,哪里是村里这些泥腿子能比的。
“买柴火都要钱?一年到头得花多少银子?”年纪大点的老人啧啧感叹。
朱氏微微抬起下巴,拿鼻孔扫一圈周围人:“怎么也要四五两吧,吃喝拉撒样样都要钱,我当家的还打算把儿子送去念书,加上念书的钱那更不得了。”
“嘶~~四五两!我家一年到头也攒不了二两,小三子厉害呀,有门手艺在手,儿子还能去念书,一年下来不得挣十多两银子。”有人默默算了笔账。
“这么多啊?可我咋听李家二媳妇说小三子一家还跟家里要钱?”
“许是你听错了,小三子媳妇还要送孩子念书呢,没钱咋念书?”
…………
朱氏抽抽脸皮,心虚地低下头,她家一年哪有四五两的收入,三两银子顶天了。
村里人也没听错,自家的确时不时找公公婆婆要钱,别看她公公只是个赶牛车的,一年下来挣的钱不少。
她男人最小,婆婆心里一直偏疼三房,给钱都是偷偷摸摸给的。
家里大嫂和二嫂心里有所怀疑但没有证据,今天自己在外头瞎吹牛,也不知被她们听见会不会找麻烦。
朱氏心里忐忑不安,没心思听周围人闲聊,垂着头想着应付婆家人的法子。
大房和二房要安抚,公公婆婆要继续哄,哄高兴了自家才能拿到钱。
从婆家拿不到钱,她家或许就不能在镇上住下去,光靠自家男人挣的钱养不起一家人,公婆不给钱,她就得回村。
她不想回村里住,天天围着灶台泥巴转,聊的都是地里的活,家里养的鸡,一点意思也没有。
她不喜欢听这些,她喜欢听谁家做的生意如何,谁家儿子在学堂里念书好不好,又或者是哪家铺子里又来了新货。
她虽然买不起听不懂,却不妨碍她凑热闹,听得多了也许就听出机会了呢。
妇人们在一块,最爱聊家长里短,婆媳姑嫂的矛盾,儿女的亲事都少不了。
因着是过年,中午都吃了顿好的,平时心里有再多的怨气和不满,今天想起来都觉得还好。
大过年的,谁也不愿意惹麻烦,加之这儿人多,有些话不好说出口,所以没人说糟心事。
当娘的人最爱聊孩子,谁家的姑娘勤快,谁家小伙子壮实能干,这种场合下都得拿出来说说。
乡下信息闭塞,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是最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