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温柔的管,让他们以为我们放纵的管。
虽然还是个雏形,但是确定是一个虽然没有搜书焚书那样一劳永逸,但胜在温和,不会让刚凭借强力统一的国民产生逆反心理的好点子。
几乎众臣眼都一亮,儒家做的事他们也基本上知道了,也正想办法呢,现在公子一提,他们觉得此计好极。虽然慢点,但既不损大秦的名声,又能不知不觉的实现统一思想的目的。
此计确实是有琇莹公子和丞相共同的影子在的。带着公子一向的放纵和丞相过度的隔绝。难得双方调和,竟成这上上之策。
阿政也轻颔首,他望向李斯和琇莹,“此律交予丞相草拟,财务和少府也尽快算好拨款。”
李斯与琇莹一起拱手应是。
阿政单手支着下巴斜靠在椅背上,晨光角度刁钻地照在他半边身体上,为他披上一层暖光,轻颤的睫羽好似镀着金粉般。
湮于黑暗,他是光和王。⑤
没人敢直视他,没有人知道他在等什么。
但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因为淳于越进来了,他一进来便高举一卷《尚书》伏跪在地,“臣代儒家前来献书,陛下万年无期。”
所有人的目光投射到淳于越的身上,琇莹却突然扭了头望向高座之上的阿政。
阿兄,放过儒家了。
这场闹剧由儒家之首承诺愿向学宫献出所有书卷结束了,因为最顽固的儒家开了献书的头,李斯的法家紧随其后,其他家生怕法儒两家在此事专美于前,也纷纷献书。
大秦的第一个藏书阁于半个月建成,琇莹亲自到场去揭了前面的巨碑,上面是李斯刻的颂词,下面是献书之人的名字,报纸卖力的宣传,从政府公报到学宫那边的娱乐报全是夸赞,不少人的美名远扬,引得家有藏书之人也愿意到咸阳献书。
琇莹照单全收,收完就屯到长乐候府,然后找了几百个书吏来改文,重新出版大秦思想文化版的,改完他又拉回印刷的地方,印刷一车后他又拉回藏书阁。
后来阿政直接把印刷和改文的地方并在了一起,琇莹又添了一些法吏负责查民间是否有未有大秦水印的书私自流通,另外又规定民间可以流通的农书,医书等也需要来秦地咸阳核查,如不在咸阳,可以到地方的邮局中寄书或是到郡守处核查。
藏书阁虽然叫藏书阁,但在书从一开始填充时,就公开向民众,无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可以凭着大秦的户籍查阅书籍或是购买书籍,琇莹还开了一小角专业卖纸和笔,后来还卖一点像是虎头鞋的小手工品,生意还不错。
藏书阁吸引了无数人慕名而来,带来的坏处是咸阳城最近的街道挤得要命,不少学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