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话,良品率保证就要难一些,自己必须得盯紧一点。
“小檀才去羊城一个多星期,就拿到了这么大的单子,看样子有点路子,明年我是不是要多招一些人?”
小檀正儿八经的开了个贸易公司,各种进出品证件齐全,广交会那边的摊位费用张海平也听说了,没有个10几万是拿不下来的。
按这个投入来算,两人怎么着都得有个四十万的投入,不可能只做一笔就算了。
如果跟小檀还有小张能达成长期的合作,有一个稳定的客户,自己厂子的产能便能够稳定的提升不少。
至于檀锦程这种一次就能接几十万的单子,张海平若说是不羡慕是不可能的,但整个霞西村的服装产业,基本都是以小厂代工为主。
在年景好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去想着转型,与其大投入,不如如工人扩大产能,赚到手的钱才是钱。
别觉得张海平这种想法奇怪;上一代人,无论是工人还是企业主,大部分都是比较保守的,谨小慎微,旱涝保收这些观念是刻在骨子里的。
真正能够看清形势,打破禁锢的毕竟是少数人。
便是如檀锦程还有张旭鹏父母这么开明的,都是少数,这也是前世两人做生意,出人头地的原因之一。
这世界,终究是以普通人为主,目光没有那么的长远。
-----------------
羊城,一转眼三天又过去了,这三天檀锦程又收了不少的名片,同时又接了一笔1万件的订单,依旧是发往米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