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里,少了包大将军。至于宋将军,还在拼力领兵回京的途中,还得要半个多月才能抵达京城。
另外,还有一个文臣和两个武将死于宫变那一日。如此算来,有资格参加小朝会的重臣,足足少了五人。
正好由南阳王府的属官们补上了。
陈长史,崔渡,杨政,陈瑾瑜和马耀宗,正好五个。他们没有站在前列,都很自觉地站到了后方。
参加小朝会的,还有王舍人。不对,现在应该叫王中书令才是。昨日姜韶华去了王家,说过的一番话,已经传到了臣子们耳中。
按着往日小朝会的习惯,一般都由王丞相先张口。现在王丞相没来,谁第一个张口,就得看姜韶华的心意了。
朝堂之上,讲究站位,说话的先后顺序,也大有讲究。和官位圣眷都息息相关。
张尚书跃跃欲试想张口。
姜韶华目光一掠,第一个点的却是董侍郎:“李尚书忠心殉国,礼部尚书一职空缺,便由董侍郎补上。正式的官身文书,以后再办,礼部的一应事务,董侍郎先领起来。”
董侍郎按捺住心里的激动,肃容拱手:“臣一定用心当差,绝不负郡主厚望。”
董侍郎……不对,从今日起,就该称呼一声董尚书了。
董尚书为郡主张目举旗,居功至伟,郡主重用提携也是理所应当。众臣对此也没什么可说的。唯有张尚书,心里颇不痛快。
理论上来说,六部尚书不分高低,官位相同。实际上,六部中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