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限制是很严格的,甚至很多地方的地方政府还把批发或零售商人当作“投机倒把”分子,用行政或法律手段进行压制打击,即便如此,张董事长仍然凭借着自己惊人的勇气和能量,艰难的开拓了一块又一块地盘——这个地盘可不是现在的所谓“市场份额”,那是一块又一块饥饿的、真空的、潜力无限的处女地。这样,张董事长依靠原来的“中间人”角色迅速积累的自己的资本,大禹也从皮包公司变成了一个有资本有实力的正式的“大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n
机会永不再来,当时的张董事长就已经明白市场不可能这样永无规律的乱下去,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失衡只是暂时的,政府也不可能容忍这样的情况继续,他小心翼翼的控制着自己的资金投入,当很多人这个时候涌进这个行业时,他已经很有办法的走通了另一条黑色渠道,这在当时是一种“半合法”的事业,还没有象今天这样引人注目而让政府警惕,于是,淫秽录象带、外国香烟、低级的摩托车、小汽车及其配件等等纳入了大禹的经营轨道——当然,这是秘密的。可以想象,这个利润是什么样的比率,大禹从此由婴儿开始壮大。
\n
即便如此,大禹要想发展成为今天的巨人也是不可能的。
\n
奇迹从某一段时间开始,s市的辉煌成就了中国人的骄傲,那么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也即时进行了,“房地产开发”这个词汇当时在s市就可以和“黄金”划上等号,毋庸讳言,即便s市被划为“经济特区”,但当时浓重的计划管理体制与不可能在段时间转型的政府行政机制给这一行当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个特点让很多投资者——特别是外资栽了跟头,但张董事长没有,大禹没有——现在的黄副书记当时的位置是“工贸局局长兼特区开发办副主任”,所以,大禹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新项目开发——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金钱运动——在预定的时间里流出去——国有土地使用权、建筑材料、施工、建设、炒作、交易,然后在计划的时间内以更大的流量奔涌回来。铁笑天查阅了很久,发现当时的利润没有记载在任何文件中,无法确切的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禹茁壮成长,生机勃勃,成为了s市的一个壮汉。
\n
有这么一个经济规律,据説已经得到了公允的认可,用平实的语言来描叙的话,就是“用双手凭空创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