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的内战,就基本结束了。
简单有效的,便是最好的。
而此时南方庆尚道光复、倭军三万被尽歼于釜山的战报也刚刚入城,坐在那把王椅上的崔承允展开读了很久。
他毫不意外这个结果,也并不打算违背自己之前做出的承诺,他只是在想,以后的高丽,彻底倒向大魏,成为大魏一份子的高丽,会是什么样子呢?
以及,这把王椅坐起来可真不舒服。
......
十三世纪末的东亚格局堪称"破碎的多棱镜":魏辽两大帝国在北方持续几十年的拉锯战已进入白热化,地处半岛的高丽不得不在金国劫掠、倭寇侵扰与内部倾轧的三重危机中寻找生存之道。崔承允主导的《开京条约》签订,将传统朝贡体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捆绑模式,这种被后世称为“半殖民地化”的特殊形态,实为小国在乱世中被迫进行的政治豪赌。
开京之围期间王室集体逃亡济州岛的决策,暴露出李氏政权已丧失基本的统治合法性。据《高丽备要》记载,乐天二十一年全罗道秋税实征率仅达账面值的17%,而同期庆尚道军户逃亡比例高达43%。这种系统性崩溃不仅源于倭寇入侵,更深层的原因是李氏贵族通过“科田法”兼并了全国62%的耕地,导致财政基础瓦解。当崔承允在开京死守血战倭军时,济州岛上的王廷却在讨论要不要渡江内附辽国以避难,这种统治集团的彻底腐化,使得王朝更替具备了历史合理性。
现代史学界对崔承允的评价长期存在“解放者”与“卖国者”的争议。支持者往往援引《全州军议录》中“宁为魏藩属,不作倭奴仆”的宣言,强调其通过战略妥协保全了高丽文明火种。反对者则聚焦“海关让渡条款”和“魏商治外法权”,认为这摧毁了经济主权。但条约中看似屈辱的条款,实则也暗含精妙算计:当魏军驻扎济州岛、釜山港、江华岛、仁川,高丽实质上获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