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部族乃至汉人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在魏军逼近后,他们的观望态度也是最强烈的,毕竟和其他辽人不一样,他们还能退回草原,但这些人在中京土生土长,根本没有其他地方可去--这是纳降。
其次是承诺保留草原诸部冬季牧场,这意味着魏军表明了在占领中京道大部分区域,切断草原与上京联系后不会继续北上,甚至不会主动出长城进攻草原靠南诸部,要知道虽然辽国是自草原起家,诸部臣服,但实际上由于草原上的游牧习惯,大部分部落对于辽廷都是畏惧而不是敬服,打仗时出兵出粮,其他时候自己管自家事,如今辽国在燕山大败,大部分诸部出征的兵力都没能活着回去,之后的北伐决战形势已经出现端倪,如果魏辽之间没有出现胜者,他们不会急着替辽廷效死,保留他们的牧场,也就是在动摇他们继续为辽廷作战的决心--这是分化。
最后一点也是最狠毒的一点:悬赏截杀辽廷信使、辽廷官员,无论生死,截杀一名信使或官吏可使全家获赦,土地、金银俱有赏赐,这摆明了就是要彻底扫清辽廷在魏军占领区域的耳目,用最短的时间将占领区域稳定下来。
如此之多的手段,配合李易步步为营的进攻风格,仅仅半个月,大定府(宁城)以南十四州军望风归降,奚王府特使献地图请盟,愿让三子全部去南边为质--考虑到这么多年辽廷一直把奚族当狗使唤,打最要命的仗,给最差的牧场,女子过十五就要被筛选入宫,奚王府这种眼见魏国北伐到了眼下就立马望风换旗的行径...也确实能理解。
反正都是当狗,给谁当不好?之前只能给辽国当是因为辽国强,而现在魏国都打到这里了,还惦记着辽国给的几块破骨头是不是蠢得慌?
一开始李易还有些不敢相信奚王府如此彻底的投诚行径,毕竟他们不仅送出质子改换门庭,还准备调转枪口帮着魏国打辽人,原本前线还在作战的奚族士卒听到传讯,二话不说就转头对着城里的辽人挥刀子,导致接连几城都不战而破,这一幕让哪怕越来越沉稳的李易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一个可能让原本攻下中京道的时间缩短数倍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