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哈河谷底布置的防线来看,主动让出辽西走廊分明便是一种阳谋--辽西走廊固然重要,但如果魏国集中兵力,沿着辽西走廊行军到老哈河谷地寻机决战,那么有重骑的辽军毫无疑问便占据了地利上的天然优势,魏军只有越过这里才能真正威胁到上京道,而这么长的战略对峙时间足够辽人将这里布置成铁桶一块,只要魏军敢来,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注定是一场极为血腥的攻坚战。
这证明了顾怀的分兵战略确实正确,陈平率领的左路军与李正然率领的右路军绕开了辽西走廊,选择攻击正面战场以外的偏地,而中军则是前压老哈河谷地,这种分散前突的攻击方式,固然是出人意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陷入到辽军早有准备的防御链中却也是理所当然。
实际上,在察觉到魏军分兵之后,辽军也果断地做出了应对,面对沿青龙河北上,进逼泽州的陈平部,辽军果断分出了五千重骑集团,进入到了宽城、承德一带,并就地下令泽州、庆州等地的郡卒、戍卒等向泽州前的青龙河谷地靠拢,以形成应对魏军左路军的防线,再加上泽州作为大定府--即榆关通往上京途中的最重要地域的门户,其本地就有四万兵马屯驻在城外的各个要地,所以单就左路军陈平面临的情况来看,这里已经有了一条完整、坚固且具有纵深的防御线存在了,压根没比辽西走廊尽头老哈河谷地那里的中军轻松。
而等到进三月的时候,辽国又一次向前线增添了部分兵力,左路军陈平部面对泽州足足七万兵马加五千重骑,而辽西走廊顾怀中军直面老哈河谷地十万辽军,李正然部的右路军虽然尚未与辽军对上,但辽军明显察觉到魏军有一支偏师正在游弋时刻准备开启第三个战场,所以在原本就足够强硬的防御链上再添了几个关键防守点,布置了大量兵力,于是无论从哪方面看,魏军的这次北伐刚刚开始就一头撞上了辽人构建的铁壁,左路、中路还没开战就陷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劣势。
因为魏国是进攻方!进攻方就意味着要用人命堆平防守方占据的地利,偏偏魏国的兵力还不如辽国!
这种兵力上的相对劣势在辽国的应对中被无限放大--在泽州,在辽西走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