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北境才有了北伐的底子,如今在这里要做的事,无非就是把当年的事再做一遍...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这里有很多辽人,比魏人多得多的辽人。
杀不光,也不敢杀。
所以,必然会是民族融合么...卢何这般想道。
他此来,便是要以残躯为薪,投入这民族熔炉的第一把火了。
马车缓缓驶入上京城郭,魏军的黑色甲胄是城市最显眼的符号,巡逻队步伐铿锵,目光如鹰隼,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张贴着汉、辽双语告示,字体方正,杀气腾腾:严禁私斗,违者重处;统一度量衡,强推魏制;登记户籍田产,违期不报者罚没;征召工匠民夫,待遇明确但不容拒绝...顾怀的意志,如同冰冷的铁律,被高效地刻印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上。
然而在这些秩序之外还有其他东西:集市一角,几个操着河北口音的汉商试图高价兜售劣质粮食,被一群愤怒的辽民围住,斥骂声、推搡声骤起,巡逻的魏军迅速介入,冰冷的刀鞘隔开人群,领头的魏军校尉厉声呵斥辽民“聚众生事”,对汉商的欺诈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警告几句,辽民眼中燃着屈辱的火,却敢怒不敢言。
另一边,一处刚刚开张的官办粥棚前,长长的队伍里,辽民衣衫褴褛,默默等待施舍,而几个显然是投诚得早、得了小吏身份的辽人,却带着家人试图插队,引发一阵压抑的骚动和低骂。
更多的辽国平民是麻木的,他们如蝼蚁般在废墟间穿行,清理瓦砾,修补房屋,在魏军的管制下领取微薄的口粮或工钱,眼神空洞,对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已漠然。
与之相对的,是少数嗅觉灵敏的投机者--有辽国小贵族献上家财田册,换得一个管理旧族的小吏身份;有汉商打通关节,包揽了重建工程的部分物料供应,大发其财;更有一些身份暧昧的“通译”、“联络人”,游走在汉辽官员之间,贩卖信息,左右逢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