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了西凉骑兵对北境兵力的补充,但接连几战打下来,尤其是白沟河一战步卒强渡,魏军的战损其实已经很夸张了,边军里步卒几乎打没了一半,而从后方重新征调。训练士卒需要时间,如何顶住接下来辽人对于幽燕之地的反扑,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而且如今大魏的国境线比起之前长了太多,这导致原本足够防御的边军扔到长达几百里的长城上就有些不值一提了,再加上占领的城镇需要驻守,简直让原本就可怜的兵力捉襟见肘...好在占领区域里生活着不少汉人,抽调青壮组成地方戍卫军队经过简单的训练后,应该能分担一些压力...但边境防线的漏洞是要命的问题,也就只能将兵力填到那些扼守险要之地的关卡,诸如居庸关密云关榆关之类...镇守的将领也必须慎重选择。
如今北境军事体系下的将领,大部分是原本就在边境成长起来的边将,一部分是当初顾怀出镇河北,让李易带着北上,后来在一场场战事中脱颖而出的江南系将领,如今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西凉由杨盛带出来的骑兵将领,这么一看,军中派系简直分明得不行,如果不是连番大战,真不知道要出什么样的事情。
要知道军中向来是最喜欢分山头的地方,主将下有偏将,偏将下有校尉,打起仗来,攻坚的军令担任诱饵的军令,如果上下没有点交情,谁愿意给你卖命?更何况军法严厉,战事又有各种预料不到的后果,上头没人罩着,军功捞不到,黑锅背到死,不拜山头,最后连怎么死在战场上的都不知道。
更何况派系与派系之间往往有抢功这么个说法,派系里的代表人物爬得越高,手底下的将领也就能吃得越抱,比如从江南来的那些将领,如果不是因为李易是顾怀第一号爱将,他们能在民风彪悍军中风气更彪悍的北境混出头?早就被排挤得举步维艰了。
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所以一个地方的军队成分千万不能太复杂,像北境这样,有本地兵有江南兵甚至还有西凉兵而不出事的,也就独一份了--归根究底还是因为那些将领都在顾怀手底下打过仗,而顾怀在北境的威望高到无以复加,这才能强行压下军中的各种问题,可如果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