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这我倒是听航空动力集团那边的同志说过……就是常院士现在主抓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制任务,平常基本都在怀柔科学城那边,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再亲自跟进全无尾飞行器的事情……”
……
答案,当然是有的。
实际上,当常浩南看到眼前这个全无尾布局的方案时,整个人的第一反应是喜出望外。
因为高超音速飞行器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控制效率、空气阻力和飞行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平衡。对于一枚导弹来说,无论是滑翔式还是吸气式,都不需要很高的气动控制效率,就算需要在末端进行弹道调整或机动,也可以通过改变重心或者更加简单粗暴的侧推火箭来实现。
但如果是一架飞机,那么要求就必定要严苛许多。
燃气舵不可能长时间承受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尾焰温度;
空气舵如果面积太大就是阻力负担,面积太小又无法实现足够的控制效率;
矢量推进并不适用于冲压发动机,况且超高速状态下也不可能只靠矢量推进来维持稳定……
因此研究到最后,他拿出的解决方案几乎和李春蓬异曲同工——
并联乘波体的机身当然和常规飞行器的升力体结构差异巨大,但在“去掉全部尾翼,利用超声速流场压缩和膨胀流动实现气动增稳、结合嵌入式舵面实现飞行控制”的思路上,却是别无二致。
并且,考虑到高超音速飞机仍然需要靠自身动力达成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的启动条件,二者在机体布局上的共性肯定要比理论上更多……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