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阁老高义,某自愧不如矣。”
何止是自愧不如?丹初不禁汗颜,换了自己是堵胤锡,说不定早就要揿桌子了,还效忠朝廷个屁呀!
他挥手指向杨畏知,说道:“阁老,这位是杨畏知杨先生,孙可望派来的正使。”
“久仰,久仰。”堵胤锡作揖行礼,神色诚恳,说道:“早就听说杨先生忠勇亮直,恨不能早日相见。”
杨畏知资历、威望都不如堵胤锡,连忙还礼,说道:“阁老勇于任事,奋不顾身,才是我辈楷模。”
寒暄过后,三人上马,朝昭平城内进发。为了礼仪,又是一番谦让,最后,堵胤锡居中,丹初居左,杨畏知居后。三人并辔而行,很快便谈到了孙可望封王的事。岑丹初与杨畏知一唱一和,把降封孙可望为平辽王的密谋和盘托出。
堵胤锡闻言,会心一笑,仿佛枯木逢春,脸上绽出欣慰笑容,说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亦有此议。孙可望兵强马壮,非封王不足以餍其欲,既不能封秦王,至少就得封平辽王。蒙皇上信赖,我还有不少空白敕书,正可拿来应付此事。”
明摆着,堵胤锡要越过永历帝,私自敕封孙可望为平辽王。
杨畏知愕然,说道:“阁老,要不要先请示皇上,再作处置?”
“来不及了,”堵胤锡断然说道:“肇庆离昭平数百里,来往请示迁徙时日。皇上没有主见,身旁多奸佞,群臣皆反对此事。
“只能先斩后奏了。我在肇庆时,皇上召对,曾当面询问此事。我当时便建议皇上封可望为郡王,皇上并未反对,只是连声叹息,说群臣皆反对,可见他也是动了心的。”
明朝政治效率之低,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一件奏疏,处理起来相当繁琐,典型流程如下:
内阁先票拟,皇帝若有反对意见就批改或留中,没有意见的送司礼监批红。之后,司礼监发还内阁审核,如果内阁不同意皇帝的修改意见,封还;若审核通过,拟旨,发给六科。六科还要审核,若审核不通过,封驳回去重新修改,通过之后,始交六部执行。
这是正常的情况。不正常的话,不拘御史,所有京官都可上疏言事,就朝政大发意见。
这种层层牵制、层层制约的制度设计,为党争提供了绝佳的温床。皇帝想乾纲独断,简直没门。明朝诸帝怠政,与此不无关系。弄到最后,没人愿负总的责任,没人敢做最后的决策。崇祯帝想与满清议和、想迁都南京,却连动议的勇气都没有,原因便在于此。
“也是,”杨畏知附和道:“孙可望还派来了两位副使,都是西军宿将,一直驻军桂林。我若再不回去,必遭他们怀疑。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