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大抵是兴办官学,以官学辅助科举取士。
“太祖出身淮右布衣,百般艰难,得国后大力兴学,诰令村社亦要兴建社学。但社学、卫学水平不高,对科举助力不大,有钱者还是会在家中聘请塾师。
“读书是件清高的事,也是件费钱的事。笔墨纸砚,食宿行旅,皆要花钱。汉字纷繁难学,文章艰涩难辨。普通子弟至少要七八年功夫,才能识别书写常用字、断句读书。
“爵帅志向远大,着实可嘉。只是,兴学至艰至难,方今正是乱世,敢问爵帅将从何处着手?”
不愧是堵胤锡,讲问题一针见血,也不给人留情面。这样的性格,想必很容易在朝中树敌吧?
丹初不假思索,对道:“太祖重视教育,屡发敕令兴学。国朝之初,政令畅通,官吏当差谨饬。兴学敕令一下,州县村社皆能遍设学校。其后不久,学校相继败没,何也?无经费也,无制度也。
“地方州县的正税,大部分要解交朝廷,留下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连供奉官吏俸禄都嫌少。地方官吏设置极简,政务极繁,每天忙着刑名、钱粮、赈济、驿政、进贡、治安、防盗等事务,根本就没有精力兴学。“地方虽有提学官,却官微言轻,对掌印官几无影响。地方政务需要大量经费,却没有正税支撑,全都出自徭费、赃赎,弊端丛生。
“正统以来,国势日衰。地方官倦于政务,对刑名、钱粮等正务尚不积极,更遑论兴学了。我立志兴学,首先要设置学官,提供经费。
“学官执掌教育,辅助正印官督学。教育与刑名、钱粮一样,纳入官员考核。当地入学率不高、学生成绩差,官员不得晋升。
“至于经费,则从正税中提留,专门用作兴学,不可改作他用。赤军着佃纳粮,官四民六,兴学的经费很充足。等局势稳固下来,我将下令在南宁、昭平、永安等汛地兴建公学,强制幼童入学。
“官府免费提供笔墨纸砚、教材,免费教幼童读书识字。幼童无故不入学者,加征田税,以示惩罚。”
丹初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汉字繁复难学,已有解决之法。一曰简化汉字,编纂字典,以简化字为正式文字。二曰拼音,以西洋字母拼读汉字,方密之已有办法。三曰增加标点符号,方便断句。”
有理想,有办法,堵胤锡、杨畏知二人很受触动。
尤其是杨畏知,身为孙可望的使者,对大西军知之甚详。
巧合的是,大西军在云南也推行着佃纳粮,官四民六。不同的是,孙可望横征暴敛,只为扩军备战,从未考虑过兴办学校。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杨畏知追问道:“我听说,赤军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