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向五屯所集结,会合亲兵标迎击忠贞营。水师标只练出了两营战兵,共二十二艘战船,全部前出至五屯所一带江面。
另派使者向忠贞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忠贞营避开赤军汛地。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忠贞营在藤县渡过浔江,改从浔江南岸西进,至桂平再次渡江,从浔江北岸西进。否则,赤军将诉诸武力,不惜大战。
忠贞营军纪败坏,所过剽掠无遗。对于赤军来说,忠贞营过境,绝非小事。对于忠贞营来说,十余万军民来回渡江,也不是闹着玩的,赤军的最后通牒是无法接受的。
八月二十五日,刘希尧、刘芳亮率先锋逼近五屯所。赤军继续结硬寨、打呆仗,在五屯所以东结成数座大营,拦住忠贞营去路。忠贞营军纪败坏,声名狼藉,还没到五屯所,百姓就惊恐不安,自发组织民兵,组成民团,配合赤军作战。
明朝一向就有组织民兵的传统,赤军在五屯所经营已久,群众基础很好,对付忠贞营更有把握。
巳时,刘希尧率军逼近赤军大营。
丹初身为边军之后,从父辈那里听说过不少大顺军的故事。今日,赤军第一次与大顺军交锋,丹初不敢怠慢,亲临前线指挥。
却听侦侯、斥候交相汇报,说刘希尧驱使难民为前驱,中为骑兵,后为步兵,正是大顺军有名的“三堵墙”战术。
大顺军精锐来源于西北边民和投降的边军。这些人生长边地,擅长骑射,机动能力极强。李自成从榆林镇边军中学会了三叠阵战术,将其发扬为“三堵墙”:“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败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
只不过,大顺军的“三堵镇”战术,只能打打内地明军。到了山海关战役时,大顺军用“三堵墙”对付关宁铁骑就已失效,更遑论如日中天的满洲八旗了。
以赤军当前的实力,未必能比得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但刘希尧、刘芳亮虽为忠贞营先锋,却早已今非昔比,加上军中疫病流行,手下兵马紧缺,“三堵墙”已经名不副实了。
“刘希尧是革、左五营时期的老将,刘芳亮号称白马银枪无敌将。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他们毫无长进,竟驱使难民为先锋。没出息,没出息。”
丹初摇头冷笑不止。
步兵第二标标统匡时提议:“爵帅,不如趁忠贞营后队未至,先集中兵力消灭刘希尧、刘芳亮。二刘一灭,李赤心、高必正必定胆寒。”
“嗯,”丹初赞同匡时的建议,说道:“正合我议。只是,二刘驱使难民为先导。我向来倡导仁义,必不能加害难民。如何破敌,尚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