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驻佛山,可以安抚义军,确保高明、顺德等地。只要高明、新会等地仍在我军之手,粮草即有保障,可争取立于不败之地。”
岑丹初为大将军,节制诸镇。李元胤虽有疑忌,不得不顺从主帅意见。
二十三日,大军逼近佛山。佛山镇没有城墙可资防御,清军主力都在珠江以东,佛山只有少量守军。他们不敢迎战,未战先逃。
大军还没到佛山,早有商绅来迎,愿意贡献粮食两千石、白银五千两。这个见面礼倒还丰厚,足见佛山绅商之富。
到了佛山,便见此地商埠码头林立,店铺匠行鳞次栉比。虽是战乱年月,仍有商船不时靠岸,偶尔还能看见南洋、西洋商人。
大军在此驻扎下来,一万五千人马,连营三四里。另有各式船只三四百艘,多部署在西江、佛山水道,与三水遥相呼应。
每临大战,总是军情紧急,总有做不完的事情。这一次,丹初并未急着进攻珠江东岸的清军,反而好整以暇,似乎打算长期屯驻佛山。
首先,自然要派人联络杜永和,商量合击清军之事。不过,丹初率军进驻佛山,就进入了杜永和的势力范围,触动了杜永和的奶酪。杜永和曾两次阻止明军增援广州,说不定此时已窝了一肚子火。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向岑丹初求援。丹初也不急着援救广州,派使通好只是摆个姿态。
佛山是商业重镇,人文荟萃,多熟练工匠。赤军难得深入佛山,自要珍惜机会,尽量招揽人才,招募工匠。
丹初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招抚义军上。在梧州时,他从朝廷申请到了空白敕书三百道、钦部劄书一千道,正可用来委任将校官吏。
粤西多俍兵,粤东也不遑多让,多忠臣义士。岭南三忠自不必说,还有大大小小许多义军。李成栋、杜永和皆无治世之才,东勋分镇各地,以客军统治粤东,始终没有建起稳固的统治,各地义军蜂起。
情报局已经开列了一张名单,丹初再向李元胤、陈奇策咨询,详细了解各路义师,择其要者派使联络,争取为己所用。
广州附近的义师,举其大者有:虎贲将军王兴,出身盗贼,绰号“绣花针”;海盗杨彦迪,绰号“杨二”;疍民首领周玉,义不降清,率疍民捕鱼为生,暗地支持明军;东莞武生陈壮粤,散尽家财起兵抗清;马贩子黄鹤鸣,毁家纾难,起兵抗清;秀才杨士鈋,起兵新会;佛山乡绅李象履,出家为僧,暗中打造西洋大炮;胥吏梁子直,起兵香山……
不少义师主动来附。譬如,赤军刚进驻佛山,佛山乡绅李象履便赠送八门西洋大炮、六十名工匠。水师杨彦迪来附,更引起丹初的重视。
明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