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赤军已经来不及调整部署,只得硬着头皮应战。
十五日上午,清军抵达雩都。士卒精锐,战马喧腾,盔甲鲜明,真是一支劲旅。
斥候已经摸得相当准确了,当面之敌为清军先锋,主要包括满洲火器营、蒙古正蓝旗两部,算上包衣阿哈,总人数约有一万五千。
包衣阿哈的组成较为复杂,有出身低微的满人、犯罪的满人、战争中被俘的汉人等,甚至还有蒙古人、朝鲜人。满人占多数,能占到六七成,汉人只占三成左右。
满清成立内务府后,上三旗包衣统归内务府,服务于皇室,下五旗包衣仍旧分属各旗贵族。可以说,包衣在八旗内地位虽低,但在满清社会中仍属于上流阶层。
先锋中除了包衣,还有养育兵。为补充旗兵不足,顺治下令普通满人中挑选精壮,食正兵饷银一半,为正兵之预备。包衣与养育兵虽非正儿八经的旗兵,战斗力仍旧不容小觑。
清军先锋皆为骑兵,后续还有一万马步兵,汉军八旗、河南河北绿营各五千,目前刚到宁都。这支汉军八旗为“台尼堪”,不是一般的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按亲疏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台尼堪”,与满洲最亲,在大凌河之战前投降满清;第二类是大凌河之战至清军入关前投降的汉人,其中最重要的是东江镇“三王一公”;第三类是清军入关后投降的汉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吴三桂集团。
“鞑子步兵没有跟上,先锋就敢轻骑疾进,直扑雩都,陈泰真目中无人也。”丹初决定趁清军立足未稳,抢先发起攻击。
中军大旗立于雩山之上,旗鼓官听令升起数面大旗,放炮传令。未几,诸军出营列阵。
赤军兵马甚众,使用经典的三叠阵。炮兵协在前,亲兵协居中,步兵第一协居后,骑兵协居于两翼。仅列阵的人马,就接近四万,战阵正面宽度达到二里。
如此巨大的战阵,指挥起来颇为不易。丹初身为主帅,已不能再亲临战阵,只得驻扎在雩山之巅,方能统观整个战阵。
清军兵马少,却也不甘示弱,摆出了叠阵,也就是二叠阵。火器营居前,包衣、养育兵居后,蒙古骑兵居于两翼。
除蒙古骑兵外,其余清军皆下马步战。在阳光的照射下,清军盔甲、刺刀反射出点点金光。火器营火枪手比例极高,与赤军亲兵协不相上下。但清军用的是火绳枪,模仿赤军装备了纸包弹、可拆卸刺刀。
巳正时分,两军渐渐逼近。赤军使用十成炮、冲天炮抢先开炮,一发实心弹碰巧落在清军火器营中,当场击毙前后四名清军。
清军火器营编制有炮队,但并未携带红夷大炮,只能用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