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崇贵不隐瞒他的看法“转、租、包到最后就是卖这些企业,不如‘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负盈亏’下分开所有权和管理权。”
\n
“未必有用啊。”罗翔摇头。这条看似温和的路子其实一直在采用并实践有成效者凤毛麟角。这也是整个九十年代国企一塌糊涂的原因。
\n
他边想边说:“改革之初,国企占统治地位的因素在于规模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与产品优势、机制与管理优势以及人才优势。随着这些优势一个接一个被民营企业追上,市场的大范围丧失不可避免,特别是外企进入,国企的阵线一触即溃,打不赢这场仗的。市长,您是知道私营和国有根本区别之所在,这也正是国企日趋萎缩的缘由。”
\n
汤崇贵沉吟不语,他是管理人员出身,对民营和国有企业最大差别一目了然,那就是机制。而机制是企业生命之源,机制拘束了企业内在的激励和约束
\n
了企业在市场竞争开拓的空间。
\n
“只有抓大放小了……”汤崇贵小声的嘀咕。
\n
罗翔深以为然,随著竞争的驱动,节节败退的国企只能靠行政命令退守最后的防线,2oo6年底,国资委下达了国企控制力的重要部署,规定七大行业为保持国有的“绝对控制力”行业,它们是: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另外,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九大行业保持“较强控制力”,除此之外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资本皆可依法转让。
\n
不能不说国资委的所谓部署滑稽、无奈、自欺欺人。三十年前的改革注定了所有制会大挪移定新生生命蓬勃向上无可阻挡,靠行政命令的约束只会使那些垄断行业的国企更加怪胎,更加貌似强大却不堪一击,就像罗翔站在1996年看到的这样,徒有大批汤崇贵这般想维护国企的干部,到头来也只能眼巴巴看着它们倒下,改换了门庭。
\n
罗翔笑道:“您是国家高级干部,一只眼盯着物质文明,一只眼要抓紧精神文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